
一次性使用胃管临床规范使用指南
一次性使用胃管是临床消化系统护理及急危重症救治中的核心侵入性医疗器械,主要通过经鼻或经口途径插入胃内,构建胃腔与体外的通道,实现胃肠减压、营养支持(鼻饲)、药物灌注及洗胃等诊疗目的。其广泛应用于消化内科、外科、ICU、急诊科、老年科等场景,适用于昏迷、吞咽功能障碍、术后禁食、急性中毒等患者。由于胃管直接接触胃黏膜,且操作涉及上呼吸道与消化道,其规范使用直接关系到患者黏膜保护、营养供给安全及感染防控效果。下面由一次性使用胃管厂家-苏州市鑫达医疗器材有限公司分享一次性使用胃管的使用指南。
一、产品核心认知:明晰特性与适配原则
一次性使用胃管采用医用级硅胶、聚氯乙烯等生物相容性材料制成,管体呈透明或半透明状,便于观察管腔内营养液残留、胃内容物性状及堵塞情况。管体前端圆润光滑并设有2-4个侧孔(孔径2-3mm),可减少插入时对黏膜的损伤,同时确保胃内容物顺利吸出或营养液均匀注入;管身标有清晰的长度刻度(精度1cm),从前端至末端依次标注,便于精准控制插入深度。管体末端连接标准鲁尔接口,可与胃肠减压器、输液器(鼻饲用)、洗胃机等设备适配。
产品经环氧乙烷灭菌处理,外包装明确标注“无菌、一次性使用”标识,有效期内可确保无菌状态。按管径分为F6-F30等多种规格。规格选用需结合患者年龄、病情及使用目的:成人常规胃肠减压或鼻饲选用F14-F16,儿童选用F8-F12,婴幼儿选用F6-F8;急性中毒洗胃需快速引流时选用F24-F28;长期鼻饲(超过2周)建议选用硅胶材质胃管,减少黏膜刺激。
使用前必查项:确认外包装无破损、漏气、污渍,生产日期及有效期符合要求;打开包装后检查管体无裂痕、破损、毛刺,侧孔通畅无堵塞;双手揉搓管体检查柔韧性,硅胶管需无硬化,聚氯乙烯管需无脆化;测试鲁尔接口密封性,连接注射器后推注空气无泄漏。 |
二、标准使用流程:从准备到拔管的全规范
(一)操作前准备:评估与物品保障
1. 患者评估:核对患者姓名、床号、病历号,详细评估患者病情(如意识状态、吞咽功能、心肺功能)、鼻腔或口腔黏膜状况(有无破损、炎症、鼻中隔偏曲)及凝血功能,排除置管禁忌(如严重鼻腔畸形、食管梗阻、主动脉瘤、上消化道大出血活动期)。对清醒患者采用洼田饮水试验评估吞咽功能,Ⅲ级及以上者需谨慎操作。与患者及家属充分沟通,说明置管目的(如“通过胃管为您输送营养,促进恢复”)、操作流程及配合要点(如“插入时请做吞咽动作”),缓解紧张情绪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2. 物品准备:取出适配规格的一次性胃管,配套准备无菌操作包(含止血钳、镊子、纱布、治疗碗)、无菌生理盐水、20ml注射器、胃肠减压器(胃肠减压用)、鼻饲液(鼻饲用)、固定贴、石蜡油(或无菌润滑剂)、听诊器、手电筒、备用无菌手套。若为经鼻置管,需准备鼻腔清洁用棉签;若为洗胃操作,需额外准备洗胃机及洗胃液。将所有物品放置于无菌治疗车上,划分无菌区与清洁区,胃管置于无菌治疗盘内备用。
3. 人员与环境准备:医护人员修剪指甲、去除手部饰品,按“七步洗手法”彻底洗手,戴帽子、口罩,戴无菌手套。操作环境需保持整洁,关闭门窗减少人员流动,调节室温至22-24℃,避免患者受凉。若患者意识清醒,协助其取舒适坐位或半坐卧位;昏迷患者取去枕仰卧位,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误吸。
(二)核心操作:置管、确认与固定
1. 测量与标记:用软尺测量预插入长度,经鼻置管时为鼻尖至耳垂再至剑突的距离(成人约45-55cm),经口置管时为门齿至剑突的距离(成人约40-50cm),在对应刻度处用记号笔做标记。用无菌生理盐水湿润胃管前端5-10cm,若为聚氯乙烯管可涂抹少量无菌石蜡油润滑(硅胶管禁用石蜡油,避免材质老化)。
2. 插入操作:经鼻置管时,一手持胃管前端,沿一侧鼻腔内侧壁缓慢插入,当管体插入10-15cm(到达咽喉部)时,嘱清醒患者做吞咽动作,顺势将胃管向前推进,直至标记刻度处。若患者出现恶心、呕吐,暂停插入并嘱其深呼吸,缓解后再继续;若出现咳嗽、呼吸困难,立即拔出胃管,检查有无误插入气管。经口置管时,协助患者张口,将胃管从门齿插入,到达咽喉部后按上述方法推进。
3. 位置确认(三项验证法):① 抽液法:用20ml注射器连接胃管末端,抽取胃内容物,若抽出胃液(pH值1-4),证明在胃内;② 听诊法:将听诊器置于患者上腹部,用注射器快速注入10-20ml空气,若听到清晰的“咕噜”声,证明位置准确;③ 气泡法:将胃管末端放入盛有无菌生理盐水的治疗碗中,若无气泡持续溢出(排除患者呼气时的短暂气泡),可排除误插入气管。三项验证均符合要求后方可进行后续操作,若有一项不符,需重新调整位置并验证。
4. 固定与标识:用无菌纱布擦净鼻腔或口唇周围分泌物,将胃管固定翼贴合在鼻翼或口唇旁,用专用固定贴交叉固定,再将胃管末端用胶布固定于患者面颊部(经鼻置管)或下颌部(经口置管),形成“双重固定”防止脱落。在胃管上标注置管日期、时间、长度、规格及操作者,同时在床头悬挂“胃管置管”标识,注明置管目的(如“胃肠减压”“鼻饲”)。
(三)使用管理与拔管操作
1. 分类使用管理:① 胃肠减压:连接胃肠减压器,调节负压至0.02-0.04MPa,保持引流通畅,每小时观察并记录胃液颜色、量、性质,每日更换胃肠减压器及连接管路;② 鼻饲:鼻饲前需确认胃管位置,抽取胃内容物检查残留量(若>150ml需暂停鼻饲),鼻饲液温度控制在38-40℃,速度均匀(每次200-300ml,每日4-6次),鼻饲后用20-30ml无菌生理盐水冲洗胃管,防止堵塞;③ 药物灌注:将药物研碎后用无菌生理盐水溶解,灌注前冲洗胃管,灌注后再次冲洗,避免药物残留堵塞管腔;④ 洗胃:连接洗胃机,按医嘱选用合适洗胃液,严格控制洗胃压力(≤0.04MPa),观察洗出液颜色直至清亮。
2. 拔管操作:当满足拔管指征(如患者吞咽功能恢复、可经口进食、胃肠减压引流量<50ml/日且持续2天、中毒患者洗胃完毕),遵医嘱拔管。拔管前向患者说明操作流程,协助其取半坐卧位,用注射器抽出胃管内空气,关闭胃管末端。戴无菌手套,解开固定贴,用无菌纱布包裹胃管末端,嘱患者深呼吸,在其呼气末缓慢匀速拔出胃管,拔出后用纱布擦净患者口鼻,整理用物。若为长期置管患者,拔管后观察24小时,确认无吞咽困难、恶心呕吐等不适后再恢复经口进食。
上述内容是由一次性使用胃管厂家-苏州鑫达整理发布的,苏州市鑫达医疗器材有限公司主要从事医用高分子材料及制品的设计、研发、生产和销售。公司生产产品种类众多、规格齐全,产品适用于临床手术和病人的护理使用,具有使用安全、方便、避免交叉感染等特点。诚邀广大客户携手合作,共拓医疗耗材行业新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