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次性使用负压引流球临床规范使用指南
一次性使用负压引流球是临床外科术后引流的常用医疗器械,核心由球囊、引流导管、单向阀门及排液塞头组成,通过球囊挤压形成负压吸力,将手术创面、体腔或深部组织的积液、积血、脓液等病理性液体引流至球囊内,从而减少局部积液潴留、降低感染风险、促进创面愈合。其具有体积小巧、携带方便、负压稳定可控等优势,广泛应用于甲状腺、乳腺、肝胆、骨科等外科术后引流场景。规范掌握其使用方法与护理要点,是保障引流效果、提升患者术后恢复质量的关键。下面由一次性使用负压引流球厂家-苏州市鑫达医疗器材有限公司分享一次性使用负压引流球的使用指南。
一、产品核心认知:明晰特性与适配原则
一次性使用负压引流球采用医用硅胶制成球囊和引流导管,整体经环氧乙烷灭菌处理,外包装明确标注“无菌、一次性使用”标识,有效期内可确保无菌状态。球囊容量常见规格为100ml、200ml,需根据手术创面大小、预计引流量选择:小创面(如甲状腺术后)选用100ml规格,中大型创面(如骨科术后)选用200规格。
引流导管末端通常设计为多孔结构以扩大引流范围,导管长度10-30cm不等,部分产品导管上标有刻度便于置管。球囊顶部设有单向进气阀(负压形成关键),底部连接排液塞头,挤压球囊排出空气后,单向阀关闭形成负压,负压值通常维持在-0.02~-0.04MPa,可通过球囊膨胀程度直观判断负压状态。
使用前必查项:确认外包装无破损、漏气,生产日期及有效期符合要求;打开包装后检查球囊无破损、弹性良好,导管无裂痕、堵塞,单向阀关闭严密(挤压球囊后松手,球囊不迅速膨胀即为密封良好)。 |
二、标准使用流程:从置管到拔管的全规范
(一)术前准备:评估与物品保障
1. 患者评估:核对患者姓名、床号、病历号,评估手术创面位置、大小、深度及患者凝血功能、皮肤状况,确认无引流禁忌(如创面严重感染未控制、局部组织坏死)。与患者及家属沟通,说明引流目的(如“通过引流将创面渗血排出,促进伤口愈合”)、操作流程及配合要点(如“活动时避免牵拉导管”),缓解紧张情绪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2. 物品准备:根据创面情况选用匹配规格的一次性负压引流球,配套准备无菌操作包(含止血钳、镊子、纱布、碘伏棉球)、无菌敷贴、固定用弹力胶带、局部麻醉药(若需术中置管则由手术医生准备)。所有物品集中放置于无菌治疗车上,划分无菌区与清洁区,避免交叉污染。
3. 环境与人员准备:手术室内或病房换药时,关闭门窗减少人员流动;医护人员修剪指甲、洗手,戴帽子、口罩,穿无菌手术衣(术中置管)或戴无菌手套(术后换药置管)。
(二)核心操作:置管、负压建立与固定
1. 置管操作(以术后换药置管为例):暴露手术创面,用碘伏棉球以创面为中心由内向外螺旋式消毒,范围直径≥15cm,共消毒3遍,待消毒液干燥。持无菌引流导管,将多孔端缓慢插入创面深部或预设引流通道,插入深度以导管多孔端完全位于引流区域为宜,避免过浅导致引流不彻底或过深损伤组织。
2. 负压建立:用止血钳夹闭引流导管近端,取出负压引流球,挤压球囊排出内部空气,保持球囊压缩状态下将导管末端与引流球接口紧密连接,确认接口密封后松开止血钳,此时球囊应保持压缩状态(若迅速膨胀说明负压未建立,需检查接口密封度或更换引流球)。
3. 固定与标识:用无菌纱布覆盖创面与导管出口处,再用透明无菌敷贴粘贴固定,敷贴需覆盖导管出口周围3-5cm皮肤,同时用弹力胶带将引流导管近端固定在患者皮肤(如胸壁、腹壁)上,形成“U”型固定以缓冲牵拉力度。在引流球上标注置管日期、时间、型号及操作者姓名,悬挂于床旁(引流球位置需低于创面30cm以上,防止引流液反流)。
(三)引流液处理与拔管操作
1. 引流液倾倒:当引流球内引流液达到球囊容量的2/3时,需及时倾倒。操作时戴无菌手套,用止血钳夹闭导管近端,旋开引流球排液口螺旋盖,将引流液倒入专用容器内,记录引流液颜色、量、性质;倾倒后用碘伏消毒排液口及螺旋盖,拧紧后松开止血钳,再次挤压球囊重建负压。
2. 拔管操作:当满足拔管指征(如引流液量连续3天每日<20-30ml、颜色由鲜红变为淡红或淡黄色,创面无红肿、渗液,影像学检查显示创面愈合良好),遵医嘱拔管。拔管前消毒导管出口周围皮肤,戴无菌手套,用止血钳夹闭导管近端,缓慢拔出引流导管,立即用无菌纱布按压出口处5-10分钟,待止血后用无菌敷贴覆盖,观察24小时有无渗液、出血。
上述内容是由一次性使用负压引流球厂家-苏州鑫达整理发布的,苏州市鑫达医疗器材有限公司主要从事医用高分子材料及制品的设计、研发、生产和销售。公司生产产品种类众多、规格齐全,产品适用于临床手术和病人的护理使用,具有使用安全、方便、避免交叉感染等特点。诚邀广大客户携手合作,共拓医疗耗材行业新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