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码

  • 0512-66629698



专门从事一次性医疗耗材生产

服务热线
质量保障·客户至上·诚信服务·精益求精

0512-66629698

一次性使用吸痰管临床规范使用指南

更新时间:2025年11月12日15:52:01 点击次数:46 打印此页 关闭
一次性使用吸痰管临床规范使用指南

一次性使用吸痰管是临床呼吸系统护理的关键医疗器械,主要用于清除昏迷、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及自主排痰困难患者气道内的痰液、分泌物,维持气道通畅,预防吸入性肺炎、肺不张等并发症。其使用质量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呼吸功能安全与预后恢复。鉴于吸痰操作具有侵入性,必须严格遵循无菌原则和规范流程。下面由一次性使用吸痰管厂家-苏州市鑫达医疗器材有限公司分享一次性使用吸痰管的使用指南

一、产品核心认知:明晰特性与适配要求

一次性使用吸痰管采用医用级聚氯乙烯、硅胶等柔性生物相容性材料制成,管体透明便于观察痰液性状,末端设计为斜切口或多孔结构以提升吸痰效率,且管身标有长度刻度便于控制插入深度。产品经环氧乙烷灭菌处理,外包装明确标注无菌、一次性使用,在有效期内可保障无菌状态。

吸痰管型号按管径分为F6-F16等多种规格,需根据患者年龄、气道类型及痰液黏稠度选用:成人一般选用F12-F16,儿童选用F8-F12,婴幼儿选用F6-F8;气管插管/切开患者需选用管径不超过插管内径1/2的吸痰管,避免堵塞气道影响通气。

使用前必查项:确认外包装无破损、漏气,生产日期及有效期在规定范围内,型号与患者情况匹配;打开包装后若发现管体有裂痕、杂质或弹性异常,严禁使用。

二、标准使用流程:从准备到操作的无菌规范

(一)操作前准备:评估与物品双重保障

1.  患者评估:核对患者姓名、床号、病历号,评估患者意识状态、生命体征(尤其是血氧饱和度)、气道通畅程度、痰液颜色及黏稠度,确认有无心律失常、凝血功能障碍等禁忌证。对清醒患者需说明操作目的、过程及配合要点(如操作时深呼吸),缓解其紧张情绪;对昏迷患者需告知家属操作必要性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2.  物品准备:准备一次性使用吸痰管(匹配型号)、无菌吸痰盘(含无菌手套、纱布、生理盐水)、负压吸引装置(调节负压至合适范围:成人0.04-0.06MPa,儿童0.02-0.04MPa,婴幼儿0.01-0.02MPa)、吸氧设备(如鼻导管、面罩),若患者为气管插管/切开者,需额外准备气道湿化液。所有物品集中放置于无菌治疗车上,遵循无菌区与清洁区分离原则。

3.  环境与人员准备:关闭病房门窗,减少人员流动;医护人员修剪指甲、洗手,戴帽子、口罩,必要时戴防护面屏。调节病房温度至22-24℃,湿度50%-60%,避免操作时患者受凉。

(二)核心操作:无菌操作与执行

1.  预给氧与体位摆放:对血氧饱和度<95%或呼吸功能不稳定者,先给予高流量吸氧3-5分钟(鼻导管吸氧5-8L/min,面罩吸氧8-10L/min),预防吸痰时缺氧;协助患者取仰卧位或侧卧位,头偏向一侧并略后仰,暴露咽喉部,若为气管切开患者需移除气管切开处敷料,暴露套管口。

2.  无菌操作准备:打开无菌吸痰盘,戴无菌手套,左手持吸痰管连接负压吸引装置接口,右手持吸痰管末端(避免触碰非无菌区域),用无菌生理盐水润滑吸痰管前端,同时测试负压吸引装置是否通畅(将吸痰管插入生理盐水中,观察吸引效果)。

3.  插入与吸痰:成人经口吸痰时,将吸痰管缓慢插入至咽喉部(约14-16cm),待患者出现咳嗽反射时顺势插入2-3cm;经鼻吸痰时,插入长度为鼻尖至耳垂的距离(约20-25cm);气管插管/切开患者需根据插管深度插入,一般比插管深度短1-2cm,避免损伤气管黏膜。插入过程中保持负压关闭状态,到达预定深度后打开负压,以旋转方式缓慢退出吸痰管,吸痰时间单次不超过15秒。

4.  术后处理:吸痰结束后,用无菌生理盐水冲洗吸痰管及吸引管路,关闭负压装置;为患者擦净口鼻分泌物,给予吸氧并观察血氧饱和度恢复情况。若需多次吸痰,需更换新的无菌吸痰管,两次吸痰间隔需给予吸氧3-5分钟,避免持续缺氧。

5.  记录与交接:详细记录吸痰时间、吸痰管型号、痰液的颜色、量、性质,以及患者操作前后的生命体征、意识状态等信息,重点标注异常情况(如痰液带血、血氧饱和度骤降),并向接班医护人员详细交接。


上述内容是由一次性使用吸痰管厂家-苏州鑫达整理发布的,苏州市鑫达医疗器材有限公司主要从事医用高分子材料及制品的设计、研发、生产和销售。公司生产产品种类众多、规格齐全,产品适用于临床手术和病人的护理使用,具有使用安全、方便、避免交叉感染等特点。诚邀广大客户携手合作,共拓医疗耗材行业新机遇

上一条:一次性使用引流管临床规范使用指南